【全球速看料】【府城文化·传说典故】城隍庙前说城隍
(资料图片)
临海大固山的西段,我们一般都称她为城隍山。驻足山麓,但见城隍庙山门白墙黑瓦,金额朱门,东挨嘉裕寺,西邻广文祠,山间古木葱郁,上下仙气缭绕。步入山门,迎面石级宽广,左右翠竹掩映,高岗平旷,庙宇森严,巾峰耸于前,白云峙其后,东临东湖,西斜三江,背靠千年古郭,旁倚隋代古樟,灵迹胜概,遐迩周览。正中五间为大殿,.中坐城隍。东面接建弥殿,西连六十甲子殿,其前慈航殿与财神殿相对,再其前又分峙钟楼、鼓楼,庙虽为2003年重建,但布局别致,环境清幽,堪称佳构。
临海旧时有三座城隍庙,除了州城隍庙以外,还有县城隍庙和大田城隍庙。县城隍庙始建年代不详,但至迟在北宋初期,早圮;大田城隍庙据说是始建于1894年,今仍较为完好。三者相比,无论年代、规模以及影响,都以州城隍庙为最。
台州城隍庙始建于唐武德四年(621),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与台州设州筑城的时间完全相同。庙之沿革,文献记载很少,宋陈耆卿《嘉定赤城志》仅云:“庙屡修,嘉定十五年(1222)齐守硕又新之,迁正殿,增弥殿、寝殿”。元朝和明朝旧志更是毫无述及。到了清代,顺治年间台州知府郭曰燧(顺治十五年到任,约顺治十八年离任,1658~1661)、康熙初期知府高培(康熙十一年至十七年)在任,1672~1678)先后各进行过一次修缮。康熙五十八年(1719),台州知府张联元又捐俸予以重修,次年因左右神祠梁柱朽坏,张复修之。后渐毁圮,嘉庆八年(1803)知府特通阿为之重建。古代最后二次大修在光绪三十三年(1907),主持和负责修缮的是知府张西园和临海绅士何奏簧,张、何在修复的同时,又在庙左创建了芜湖阁,“阁分上下二层,依山结构,颇称胜境。春秋佳日,扆屐咸觞咏于此。”可惜的是,到了“文革”,庙阁皆毁于一旦。
城隍神是城的保护者,因此,所有的城隍庙都有自己的城隍神,民间则多称之为城隍爷。台州的城隍神为屈坦,屈坦又称屈惠坦,是三国孙吴时屈晃的儿子。屈晃本汝南(今河南境内)人,仕于吴,孙权时官至尚书仆射。尚书仆射是尚书台的副职,在三国时尚书台的权位极重,旧时品位最高的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已成了空架子。由于孙权受人挑拨,对太子孙和起了疑心,不但将其幽禁起来,还有废立之意。对此,屈晃以为废立太子会削弱吴国自身的力量,影响三国鼎立的局面,也不利于朝政,便率朝士将吏拼死极谏,且屡谏不止,弄得孙权怒起,被殿杖一百,斥还田里。大概从这时起,屈晃就来到台州寓居,但没有多久就离开了人世。后来孙和的儿子孙皓继位,他深感屈氏"志匡社稷,忠谏亡身"之德,遂封屈晃之子屈绪为东阳亭侯,屈绪后来也一直做到了尚书仆射。而屈坦因远离朝廷,又无意仕途,仍奉其母终隐于台州。从此,台州屈氏渐成大姓,并且也是我们目前可知的台州现存诸姓中的第一古姓。
屈坦虽没有做过什么官,但旧志对他的叙述却不同一般,志称“初,吴尚书屈晃妻梦与神遇,生子名坦,有神变,能兴风雨。”看来,这屈坦与天神原本有些因缘关系。台州之所以奉屈坦为城隍神,除了他那天生神异和呼风唤雨的本领广传人口之外,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唐武德四年(621)设置台州时,当时的台州刺史即“以屈氏故居为州治,”也就是说,原来的屈氏古宅一下子便成了台州首任行政长官的衙署。居人之宅,必当求人保护,只有奉以为神,其心乃安。这个衙署同样在大固山上,亦即城隍庙西边——今台州卫校内的永庆寺旧址。
屈坦被祀为城隍神以后,据说十分的忠于职守,凡遇台州境内水旱之灾,官民。“祷祈多验”。故而到了五代吴越王时,已被累封至兴圣水安王。北宋初撤去封号,政和年间(1111~1118)因久逢大旱,"请雨立应”知州范祖迷上奏朝廷,赐庙额为“镇安”南宋建炎三年(1129)复封为显佑侯。次年宋高宗赵构避金兵逃至台州,同样受到这位城隍爷的“保护巡幸”,高宗又加封为通应显佑侯。绍兴八年(1138)又加。“灵惠”二字,乾道四年(1168)再加“昭贶”名封号全称为昭贶灵惠通应显佑侯。庆元二年(1196)改封灵济公。过了四年又加“广泽”二字,嘉泰四年(1204)加“普应”二字,至嘉定元年(1208)进封至顺利王。嘉定十六年(1223)因知州齐硕之请,朝廷加称“显应”,号显应王。应该说,这位城隍爷的地位是够显赫的了。
在台州旧志中,有关屈坦的记述还有一些,如谓屈坦与其母隐居台州若干年以后,相继化升为龙,隋开皇九年(589),佛教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至台后曾与坦母相遇,智者好言叮嘱,要她做一条好龙。她亦“受命惟谨”,于是他们母子便一直在台州做着好事。南宋乾道四年(1168)朝廷在加封屈坦的城隍诰司中有云:“与母俱隐,既著一时之令名于民有功,宜应千秋之命祀”。当然,旧志的记载有些神异离奇,受着明显的时代局限,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就是在无论是人还是神,都必然会受到他们的尊敬和称颂。
来源临海台州府城文化旅游区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