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村”变“美村” ,看建昌营的华丽转身
央广网赤峰8月20日消息(记者 田凤元 通讯员 刘晓冉)沿内蒙古赤峰市城区东行35公里,便来到曾因煤而闻名的“草原华西村”——元宝山区元宝山镇建昌营村。这里,不再是昔日以“煤”为美的乌金宝地,而是如今以“美”扬名的国际种苗特色小镇。2022年,建昌营村交出了一份引以为傲的幸福账单:全村工农业总产值8.6亿元,村集体收入180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万元。
调整产业结构,蹚出新路子
【资料图】
过去,建昌营村曾拥有两个煤矿、热电公司、铜业产品公司等11家村办企业,90%村民是产业工人,被评为“全国先进小康村”。
环境优美的建昌营村(央广网发 元宝山区委宣传部供图)
近年来,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村办企业效益大幅下滑。“我们要尝试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蹚出建昌营村发展的新路子,实现土地增效,老百姓增收。”村党委书记姚志军说。
2016年,建昌营村两委班子决定打破持续30多年的经营方式,发展现代农业。经村民代表表决,对3182亩耕地集体土地经营权以公开竞拍的方式进行流转,每亩地最高价拍到了1300元,大大提高了现有土地的利用价值,仅此一项就使村民收入每年增加近300万元,而且村民既从土地中分得流转金,还能以产业工人的身份重返土地。
2018年,建昌营村与和润农业高新科技产业开发有限公司签署中国北方国际种苗特色小镇项目合作协议,通过集中流转土地1600多亩,搭上了以产业为支撑的共同富裕快车。种苗特色小镇总体规划面积2500亩,规划以平风公路为轴,以现有成熟的和润农业园为基础,以建昌营村为发展腹地,辐射带动周边村,以“种苗+”为主题,以休闲旅游、种苗培育为核心,建设山上、山下两城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以农业博览、实训基地、文化创新、健康养生为延伸的完整的休闲特色产业链条,年产值10.5亿元,解决周边就业500余人。
同时,建昌营村将所有耕地实现了膜下滴灌,机耕路直接修到了地头,高标准建设的农田让农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村里高标准农田建设,让我们增产了30%多,我再去种苗小镇打工,也是双收入,这不富裕还等着啥!”村民李文军站在自己的承包地里笑逐颜开。
产业升级,“呆资产”变“活”
针对村集体企业众多、情况复杂的实际情况,村党委积极抓好产业升级,壮大集体经济,促进产业融合。
村办企业厂房一角(央广网发 元宝山区委宣传部供图)
在深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从“转”字大胆入手,实施现代企业管理方式,在元宝山区率先成立了村级资产管理公司,通过审计、评估,将彩霸油漆公司、宝昌金属门窗厂等企业经营权以公开竞拍的方式进行合理转制,既规避了企业经营风险,又盘活了闲置旧资产,同时增加村级收入。
建昌营煤业公司是镇村股份制集体企业,经公开竞拍后以2670万元成功转制,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加1068万元。成功转制并进行技改的泰隆建材公司,年生产高品质红砖5000万块,远销河北、辽宁等地供不应求;具有30多年历史的建昌营饭庄,转制后由过去的年上缴利润仅10万元一跃到现在的年上缴84万元……
一个“转”字使沉寂的传统产业“转”出了新活力。
让福祉“少数享”变成“人人享”
共同富裕不只是物质上的富裕,而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的全面跃升,是高度共建共享的共同富裕。
村内的农业高新技术研发展示区(央广网发 元宝山区委宣传部供图)
近年来,建昌营村投入600多万,协调各方力量汇聚解决了全村的供暖问题,全村的平房区百姓都住上了暖气房。在元宝山区66个行政村中第一个实现管道排污,第一个建起公交汽车站,每年为老年人、妇女免费体检2000人次。
另外,实施社区型股份制,村民按人领取分红股金,达到一定年龄的老人有退休养老金,升入大学的孩子有教育奖学金,符合条件的失地村民有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金,全体村民都享有城乡居民医疗保险金,全村入社保率达100%……
不仅仅是福祉优厚,文化生活也很富足。当地以村文化中心为阵地,编织秧歌队、舞蹈队、文艺队多层次文化网格,组织农民文化艺术节、青年杯篮球赛,文化活动精彩纷呈,乡村文明蔚然成风。
产业强起来,乡村美起来,群众富起来。当下,“共同富裕”的清风吹进了每个建昌营人的心田,一条生产生活生态相互融合、改革发展成果共享的发展之路,已越走越宽。
栏目主编:顾万全 张武
文字编辑:程沛
本文作者:央广网